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说明

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说明

(本科生)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精英人才,具备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该领域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概念,创新意识强、团队协作精神好、富有进取心,能在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本专业主要培养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一部分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毕业学生,可继续更高学位的学习;另一部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可在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学生毕业5年可达到:

1)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具有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具备扎实的数学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及信息工程及电子科学技术工程应用能力。

(3)具备信息工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

5)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规范与要求

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专业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与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1、工程知识:掌握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和宽口径的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特别是与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具有利用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工程科学的语言工具表述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1.2 具有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能力;

1.3 具有对复杂工程问题特别是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专业问题进行推演和分析的能力;

1.4 能利用所学知识对信息工程领域或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工程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基于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及通过文献查阅等分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运用相关知识及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

2.2 具有正确表达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2.3 具有通过文献研究寻找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2.4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基本原理,并借助文献研究,分析复杂问题解决过程的影响因素,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硬件电路、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解决方案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掌握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中设计和产品开发的基本设计/开发方法及技术;

3.2 能针对目标需求,完成单元(或部件)的设计;

3.3 能够在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进行系统或工艺流程设计,在设计中体现创新意识;

3.4 在设计方案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基于相关科学原理,通过文献研究或相关方法,调研和分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4.2 能够根据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问题对象特征,选择对应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4.3 掌握实验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能够根据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

4.4具有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了解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常用的测试仪器仪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5.2能够选择与使用合适的仪器仪表、工程工具和专业仿真模拟软件,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模拟、计算与设计;

5.3 能够针对具体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问题的对象,开发或选用现代信息工具,对专业问题进行模拟和预测。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相关背景知识与专业知识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了解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6.2 了解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内涵;

7.2 能正确评价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产品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害和隐患。

8、价值观与职业规范: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健康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

8.2 能够在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3 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身心健康,志存高远,严谨务实,追求真理。

9、个人与团队:能够融入跨学科的研发或工程团队中,准确理解并履行自己的分工,勇于并能够领导团队去达成目标。

9.1 具有跨学科团队合作意识;

9.2 履行分工责任,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合作开展工作;

9.3 具有团队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10、沟通:能够就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报告陈述;能熟练使用中文和外语进行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献阅读,进行论文及报告的写作;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10.2 熟练掌握的中英文写作能力;

10.3 具备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和掌握工程项目的管理原理;

11.2 具备多学科交叉的项目管理能力;

11.3 理解工程管理中的经济学原理。

12、终身学习:以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支撑,具有在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领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形成持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并具备进行创新实践探索的能力。

12.1 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12.2 具有持续学习和主动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与通识核心类课程,最低要求为42学分。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等32学分;通识核心课程共10学分,须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修养四个模块课程中各至少选修1门课程或2学分,其余学分在人文、社会、自然、艺术、工程五个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

2.专业教育课程

最低要求为9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专业基础课程48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0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6学分。

其中专业基础课的48学分分成28学分的必修课、10学分的数学选修课和10学分的物理选修课,含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编程等学校和学院平台课。专业必修课的40学分含12门信息工程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的6学分要求从12门课程中任选。卓工和育才学生还分别要求多修2个学分的指定课程。

3.专业实践课程

最低要求为24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各类实习实践、专业综合训练课程。其中:实验课程8学分含物理和电子电路等实验必修课;各类实习、实践必修课和选修课12学分,含专业实习、军训和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等课程;专业综合训练选修课程是4学分的毕业设计。

4.交叉模块课程

最低要求为6学分,须在交叉模块课程组中至少选修6学分课程。学生攻读理工类辅修专业,其课程学分可用于减免最高6学分交叉模块课程。

5.个性化教育课程

最低要求为6学分。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学分来源为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交叉模块四个模块要求学分之外的所有学分。

6.体质健康教育

每学年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测试考核,在第7学期计入成绩大表。

 

四、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

信息工程专业学制4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学生在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172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且通过答辩,游泳技能达标测试合格,准予毕业;符合《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规定》的条件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