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

 

 E.E. SJTU  |  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

 

MORE INFO   

         

   

      1989年6月,为了引领和支撑高速发展的光通信技术,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国家计委批准建立本实验室。

      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院士邬江兴教授,实验室主任为何祖源教授。依托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实验室成立以来,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套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广州-深圳4×2.5Gb/s双向无中继WDM光纤通信系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率先完成了支持组播和突发调度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在三角地区开展试验示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述两个重要成果为核心,衍生和发展出了光传输、光网络、光传感与信号处理和光电子器件研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形成系列成果,成为国际上光通信方向的重要研究力量。

 

研究方向

 

 

 

 

 

新型光网络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光传送网(OTN)集成控制机制、新型光交换原理与实现方法、新型光接入机制及光与无线混合接入网,研究光网络基础理论与实验方

新型光传输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超高速传输、空间与星载光通信、射频光纤传输、量子通信等,及其涉及的基础理论、系统架构与实验方法。  

光电子器件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支撑未来光通信系统和网络的低成本、低功耗光电子器件,新型光子器件,大规模光电子集成器件,及其涉及的基础理论与工艺方法。 

光传感和信号处理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光纤及光子传感的基础理论、器件原理及信号处理方法,如新型光学陀螺机理、分布式光纤传感、生物传感等。 
  
    

科研贡献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电信楼群5号楼

邮政编码:200240

电话:021-34204597

传真:021-34204597

邮政编码:200240

E-mail:optolab@sjtu.edu.cn

联系人:张颖、李力

      “十一五”期间,本实验室对国内本领域的主要研究发展基金和发展计划,如973项目、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均有比较大的贡献:

     (1)战略研究方面:作为国家“十二五”宽带网络科技发展规划起草组组长单位,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高速光通信领域的战略研究,对我国光通信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国家宽带科技发展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2)重大基础研究方面:本实验室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主持承担了超大容量光网络和高速低功耗光子集成两个重要的973项目,以及15个相关课题,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引领和组织了光通信领域两个重要前沿方向的基础研究。

     (3)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本实验室在光通信领域引领和支撑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高可信网络”和“三网融合演进技术与系统”中的“国家试验床”的研究开发,支撑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光通信网络规划和建设,对国家在光通信领域的科技发展和示范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成果产业化方面:以本实验室光纤同轴混合接入为核心的同轴电缆高速接入技术,已经成为广电行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准之一,得到“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研究成果已经SoC流片并批量试验试用,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    

 

国际交流

     

      五年来,实验室举办和承办国际会议和双边学术会议14次,实验室研究人员先后在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OFC)和European Conference of OpticalCommunication (ECOC)、INFOCOM等十余个国际会议上担任委员、分会主席、大会主席或组委会主席等职。107人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实验室坚持面向国际学科发展前沿,近五年发表SCI论文608篇,总影响因子IF=1215.741,平均影响因子IF=2.00/篇,SCI总引用次数2191。影响因子IF≥3.0的SCI论文162篇,影响因子IF≥2.0的SCI论文305篇。

      实验室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参加国际互联网工程标准组织(IETF)并主持制订了光网络性能度量的国际标准(RFC5814),引领了国际光网络性能研究领域的标准化进展。

      实验室依托于通信与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等三个一级学科,并与计算机应用、医学等结合,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组织基础研究、重大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7名,其中教授33名(含教授级高工),副教授17名(含高级工程师),讲师7名(含工程师)。另有双聘院士1名。其中3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863专家组/总体组组长2人,2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84%的固定人员具有博士学历,学历层次高。45岁以下人员占68%,年龄结构合理。

 

 访问研究所主页